非遗工坊的染缸冒着热气,靛蓝的水面倒映着工坊的窗棂,与富春江畔染坊的格局完全相同。沐荷将手伸进染液时,指尖的温度让水面浮出荷纹,与她银簪的影子相叠,缸底的沉淀物忽然翻涌,露出块刻着“沐”字的木牌,与诗滢轩樟木箱里的染坊令牌完全相同。染坊的老师傅说这口缸是民国时“胶东非遗医坊”传下来的,当年每次染布前,都要往缸里投片荷叶,说“让荷仙看着,布才会有灵性”。
“你看这染布的晾晒绳。”老师傅指着院中的麻绳,绳结的打法与《非遗济世录》里的“药引结”完全相同,“染好的布要在艾草堆里闷三天,再挂在这绳上晒,布纹里就会藏着艾香,夏天盖着能防蚊虫,冬天裹着能暖脾胃。有年饥荒,不少人得了风寒,就是靠这些染布熬过难关的。”
孩子们在染好的布上拓印剪纸,蓝底白花的荷纹渐渐铺满了整个工坊。穿校服的男生忽然发现,布上的荷脉走向与人体的经络图完全重合,“原来我们染的不是布,是能穿在身上的经络图!”他的话刚落,工坊的铜铃忽然轻响,染缸里的靛蓝泛起涟漪,映出荷仙姑的身影,正将片蓝印花布盖在病人身上,布纹的起伏处,恰好对应着穴位的位置。
沐荷将染好的荷纹布剪成方块,与从富春江带来的艾草包在一起,做成简易的药枕。临风往枕芯里塞进片剪纸,是孩子们剪的“八仙渡海”,荷仙姑的荷杖正指着药枕的系带,“这样枕着,既能闻着艾香安神,又能让剪纸的纹路贴着穴位”。老师傅见状点点头:“这才是非遗济世的真意——不是把老手艺当古董,是让它接着救人。”
三、匠心与仁心的相遇
大雪纷飞时,“非遗济世”义诊在毓璜顶公园举行。孩子们举着剪纸药引站在寒风里,蓝印花布做的幡旗上写着“剪纸识药,染布传医”,与民国时“胶东非遗医坊”的老照片完全重合。老中医们坐在八仙桌后,面前摆着孩子们做的药枕和剪纸,有位白发医者忽然指着沐荷的银簪:“这荷纹与我家传的《蓝染药布图谱》完全相同,当年图谱的最后一页,就画着位戴荷簪的女子,说她会带着富春江的荷种来胶东。”
清禾带着舞蹈学院的学生来了,她们穿的舞衣是用蓝印花布做的,上面绣着剪纸纹样:左边是胶东的“艾虎剪纸”,右边是富春的“荷莲图”,腰间系着用艾草和蓝染布条串成的腰链,晃动时发出细碎的响,像药方里的药碾声。当《非遗赋》的旋律响起,舞者们的影子落在义诊的布幡上,与剪纸药引的影子缠成网,网住了从蓬莱飘来的荷香,香雾里浮出“匠心即仁心”六个字,在雪光里发亮。
“您看这义诊的桌布。”临风指着蓝印花布上的图案,日光穿过舞者的水袖,在布纹上投出《非遗济世录》的残页影,其中“治未病”的章节与现代预防医学的理念完全重合,“老艺人说,最好的药不是治已病,是让人不生病——就像剪纸教你认药,染布帮你保暖,都是让日子过得更结实。”他从木箱里掏出块蓝染手帕,上面用金线绣着“非遗永续”,边角的磨损痕里,还能看见民国时病人留下的泪痕,像两世的感激都渗进了布里。
文创工坊的年轻人支起展台,展示着“非遗济世”系列文创:能驱蚊的蓝染香囊(内装艾草和剪纸药引),嵌着剪纸拓片的药碾摆件,印着“剪荷为药”的帆布包。有位老中医买下套“药布对枕”,一只枕上是胶东的艾纹剪纸,一只枕上是富春的荷纹染布,合在一起恰好是完整的“济世”二字,“这样每天枕着,就知道我们开的不只是药方,是把老祖宗的善意,接着往下传”。
非遗研究所的老教授带着显微镜来了,对着蓝染布的纤维观察,屏幕上的分子结构里,竟能看见《荷仙药经》的字迹,与数据库里荷仙姑手稿的笔迹完全吻合。“这是‘手艺的基因’。”老教授调整着倍率,“靛蓝里掺了富春江的红泥,才能把药方的记忆存这么久,就像当年老艺人说的‘要让非遗像艾草那样,年年都能发出新叶’。”
暮色漫进义诊现场时,众人围着篝火煮艾草茶,茶汤的颜色与蓝染布的靛蓝渐渐相融。沐荷将银簪轻轻插在篝火旁的雪地里,簪头的荷苞与雪光相映,在墙上投出“非遗济世,薪火相传”八个字,笔画间的药香与布香缠成线,像把所有的善意都收进了时光里。
离开展会前,穿虎头帽的小男孩忽然指着雪地上的蓝染布印,那里有行新踩出的脚印,组成了“谢谢”两个字,笔迹与他剪纸的笔画完全相同。“我知道为什么老艺人说‘剪刀是小手术刀’了。”他举着自己做的药枕,“是用手艺给日子治病——就像这布能保暖,剪纸能开心,其实都是在让人活得更好。”他往蓝染布的幡旗上贴了片新剪的雪花,雪花的纹路里藏着“我们会学”,与《非遗济世录》里的老药方在火光里相遇,激起片细碎的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