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庙堂之高更是风高浪急,乾隆时期权力斗争激烈,党争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其中,在鄂尔泰与张廷玉这两位元老身边,无形之中形成了两大对立党派——张党和鄂党,
其背后,实则是汉人和满人的争斗。张廷玉代表汉人官僚,鄂尔泰代表满人官员。
乾隆早就看出了两党之间的互撕,不时地对他们进行敲打,暗示他们好自为之。
鄂尔泰在乾隆十年时因病去世,算是逃过了清算。
鄂尔泰去世后,乾隆帝便把打击目标,锁定了他的亲信党徒身上,目的就是杀鸡儆猴。
一日,朝议时,乾隆一脸严肃,他随手将一把配刀拍在龙案上,吓得跪在下面的臣子们一哆嗦。
“各位臣子,朕用人,从无成见。莫怪朕说话不客气,尔等有党,朕亦有党。朕此一党,皆天下忠良之臣也。”
跪在地上的臣子们都精明得很,其中的含义都清楚,别说你结党皇上不知道,只是皇上办你不办你的事!
所有臣子颤声道:“臣不敢结党。”
乾隆帝对臣子结党始终零容忍,他极力维护着皇权独尊。
张廷玉日子也不好过,他看出来了,自己早晚要遭到乾隆的打击。
张廷玉在官场混了多半辈子,什么事能瞒过他?于是不断请求退休,一心想平安落地。
乾隆不准,张廷玉没办法,退休之事就搁置了下来。
说实话,此时乾隆还顾不上和张廷玉掰扯,他将打击的目标对准了鄂尔泰的得意门生胡中藻——别着急,朕一个个收拾你们。
到了乾隆二十年,火候到了。胡中藻诗案随之爆发。
“……”
欲了解事实真相,需先了解一下胡中藻这个人。
胡中藻(1712年-1755年),乃江西新建人。
他是乾隆元年(1736年)的进士,曾担任内阁学士、湖南学政、广西学政、甘肃巡抚等职。
由于他是鄂尔泰的门生,加之与鄂尔泰的侄子鄂昌诗文来往唱和,乾隆帝对此极为不满,对二人极度厌恶。
在乾隆看来,没事吟诗作对就是暗讽朝廷。“结党营私,看朕如何收拾你俩?”乾隆开始布局。
乾隆十五年(1750年),胡中藻因《坚磨生诗钞》一书被御史钱度弹劾,导火索就此被点燃。
也有人说胡中藻被弹劾是乾隆授意的,也就是在胡案爆发之前就开始收集老胡的犯罪证据。
有句话叫做“欲治人之罪,何患无辞?”乾隆就从胡中藻写的诗中找毛病。
乾隆帝亲自审阅胡中藻的诗作,发现其中多有悖逆之语。
如“一把心肠论浊清”“与一世争在丑夷”等诗句,被乾隆帝解读为对清朝统治的不满与诋毁。
乾隆拿着放大镜找破绽,如果我不解释。您看不出这几句诗有啥毛病。
乾隆认为“一把心肠论浊清”中,将“浊”字置于“清”字之前,这是故意在“清”朝国号前加“浊”字,有诋毁、污蔑清朝的意思,是对清朝的大不敬,暗示清朝统治不清明、污浊。
“一世争在丑夷”中的“丑夷”,在乾隆看来,是对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蔑称,异族被称为“夷”。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政权,汉人称中原以外的人为“夷”。
乾隆认为这样的表述是对清朝统治者所属民族的侮辱,有煽动民族对立、反对清朝统治的意图。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帝又密令广西巡抚卫哲治,严查胡中藻任广西学政时出的试题、诗文等“劣迹”。也就是倒查五年。
通过研读和寻找,广西巡抚找出了胡中藻多处反动言论,
比如“一世无日月”“又降一世夏秋冬”:“无日月”日月”组成“明”“夏秋月”映射无春。
该诗句被乾隆认为是对朝廷不满,有影射清朝统治黑暗之意。
“天非开清泰”“斯文欲被蛮”“相见请看都盎背,谁知生色属裘人”:乾隆认为这些诗句是反对满族统治汉族,为汉族鸣不平。
“老佛如今无病病,朝门闻说不开开”:乾隆认为这是在讥刺自己不开门听政。
“诸公五岳诸侯渎,一百年来俯首同”:乾隆认为此句是说连山岳都是出于无奈俯首称臣,是借题诽谤朝廷。
“那是偏灾今降雨,况如平日佛灯燃”:乾隆认为这是指自己赈灾像佛灯难遇,是在讽刺朝廷的赈灾举措不力。
“其夫我父属,妻皆母道之。女君君一体,焉得漠然为”:乾隆认为此句贬低君主地位,扰乱纲常。
还查明胡中藻任主考时所出经义试题:“乾三爻不象龙说”,乾隆认为“乾”是乾隆年号,“龙”与“隆”同音,出此题是有意诋毁帝王,大逆不道。
“得了,证据收集的差不多了,收网!”乾隆下达了命令,胡中藻被关进监狱,乾隆亲自审问。
“胡中藻你可知罪?”乾隆怒斥道。
“皇上,我冤枉,这些诗都是有感而发,不存在影射朝廷之意!”老胡极力辩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