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内再次陷入沉默,但这次的沉默中充满了震撼和敬畏。所有人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上那张精密的分解图,脑海中不断想象着这些巨大的模块如何在一个秘密基地中神奇地拼接成一个庞然大物。
刘副司令最先从震惊中恢复过来,他走到李明远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李总工,你这脑子里装的都是什么啊?一般人想破头都想不出这种鬼点子!"
七院的张教授也连连点头:"模块化制造...这概念太超前了!如果能成功实施,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大型装备制造模式!"
赵将军仍在仔细研究着那些接口细节,表情逐渐从怀疑转为惊叹:"这接口设计...确实精妙!但实际操作中肯定会遇到无数难题..."
"当然会有难题,"李明远坦然承认,"但没有什么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从小型模型开始测试,逐步验证接口设计和组装工艺,不断完善技术方案。"
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记住,星条国的航母也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他们第一艘航母建造时同样面临无数技术挑战,但他们最终成功了。我们同样可以!"
赵将军终于露出了笑容,他郑重地向李明远敬了个军礼:"李总工,你让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做'化整为零'的智慧!我相信,只要按照你的方案实施,我们一定能建造出这只'鲲鹏'!"
会议室内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新的希望和决心。
"等等,还有个问题,"陈工突然插话,"这么多模块分散在全国各地制造,如何保证每个部件都能完美配合?万一到了总装现场才发现问题,岂不是大麻烦?"
这个实际问题让会议室再次安静下来。确实,传统造船厂的分段建造通常在同一个场地进行,技术人员可以随时进行调整和验证。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模块制造,如何确保最终的完美组装,确实是个巨大挑战。
李明远对这个问题似乎早有准备。他走到投影机前,更换了一张新的幻灯片。
"各位看,这是我设计的'数字孪生'系统。"
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复杂的图表,显示着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数据流向。
"'数字孪生'?"张教授疑惑地重复着这个陌生的词汇,"这是什么意思?"
李明远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为'鲲鹏'的每个物理模块创建一个对应的数学模型,精确反映其几何尺寸、物理特性和接口参数。所有模块的数学模型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鲲鹏'虚拟模型。"
他指着图表上的数据流向:"每个制造点的实际生产数据会定期汇总到中央计算中心,通过运算确认各模块之间的匹配性。一旦发现潜在问题,立即反馈给相关制造点进行调整。"
"这...这需要大量的计算工作,"陈工皱眉道,"我们有这样的计算能力吗?"
"我们可以组建一个专门的计算小组,"李明远回答,"配备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最优秀的数学人才。事实上,这项工作已经在404基地启动了,初步测试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陈工仍然将信将疑:"即使有了计算模型,物理世界的误差和变形仍然难以精确预测..."
"所以我们还有第二道保险,"李明远切换到另一张幻灯片,"实物模拟验证。"
屏幕上显示了一个缩小版的"鲲鹏"模型,被分解成与实际设计相同的模块布局。
"我们将在总装前,先用1:10的精确模型进行组装演练,验证接口设计和组装工艺。任何发现的问题都会反馈到实际生产中进行调整。这样,我们可以在不暴露真实项目的情况下,解决大部分潜在问题。"
会议室内再次响起惊叹声。这种将虚拟计算与实物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当时几乎是闻所未闻的前沿概念。
刘副司令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李总工,你这套方案...简直是神来之笔!"
七院的张教授摇着头,一脸难以置信:"模块化制造、标准化接口、数字孪生、实物验证...这些概念加起来,完全可以写一本建造工艺的革命性教材了!"
"这还没完,"李明远神秘地笑了笑,"最后一道保险——动态自适应调整系统。"
他展示了最后一张幻灯片,上面是一套复杂的机械装置和控制系统:"在总装过程中,我们将使用特殊的激光测量设备实时监测各模块的相对位置和形态,配合自适应连接机构进行微调,确保最终组装的精确性。"
这最后一招彻底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赵将军激动地一拍桌子:"绝了!真是绝了!李总工,你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我看就是天上的神仙也拦不住我们建造'鲲鹏'了!"
刘副司令哈哈大笑:"老赵,你可是出了名的'铁公鸡',今天居然也被李总工说服了?看来这'鲲鹏'真有希望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